丰镇隶属内蒙古乌兰察布盟,是内蒙古、山西、河北三省区交界地,也是内蒙古自治区的南大门,素有‘塞北重镇’之称。从我的家乡到这里数十公里而已,只用了一个小时左右就赶到了这个小城市。
丰镇主要是晋商与蒙古及俄罗斯贸易往来的重镇,当年晋商从雁门关一路餐风露宿走到这里,在此补充给养后,然后再迈上通往乌兰巴托的漫漫商旅。
师叔选择这个地方,做为新年的第一站,无疑是听从了爷爷的指点。
因为才过春节不久,街面上比较冷清。开车转了好久,才找到一家稍微干净一点儿的私人旅店。
店老板是个中年妇女,胖的浑身臃肿,守在火炉旁磕着瓜子,看着电视剧,不时乐的浑身肥肉直颤。
见我打听怎么收费,这胖妇站起来,眼睛也没夹我一眼,不耐烦的大声道:“五块钱一个床位!”
走了许多地方都吃了闭门羹,我只好保持足够的耐心,继续问她道:“有双人间吗?”
“只有五人房间!”她鄙夷地望了我一眼,似乎感觉我问的有些多此一举。
我还要再问时,师叔在后面道:“五人间就五人间吧!后面院里有停车的地方吗?”
那女人一听师叔口音是外乡人,立即换了副口吻道:“地方是有,但是要收费的!”
住店还要收停车费?这是什么道理!
见我准备与这胖女人较真,师叔在下面踢了我一脚,道:“安全就好!带我们看看房间吧。”
那胖女人听了,挤出一个比哭还要难看的笑来,大声道:“这里一出门就是个派出所,安全的问题你就放心好了!”
房间冷冷清清,惟一的好处就是有个窗户可以瞭到停在院中的车。呆了两天,从店主口中打听到附近有个乡镇有个大集。
我和师叔立即着手准备,向她讨了两张草板纸,买来毛笔、墨汁,师叔一笔一划在上面写下‘收购古董’四个字。
第二天,我和师叔简单的吃了早饭,匆匆向那个乡镇赶去。哪知道却是起了个大早,赶了个晚集。两个人在寒风中瑟瑟了一个多小时,日上三竿,才有各种摊贩络绎出现。
随着商贩的增多,四里八乡前来赶集的人也多了起来。费了不知多少口舌,也没有丝毫的收获。
许多人脑子中根本就没有‘古董’这个意识,对我们出高价收购的事情,也是半信半疑。
我和师叔以雪地中冻了整整一天,居然是颗粒无收。
晚上回到旅店,见我有些失落,师叔一边烫脚一边宽慰我道:“做这行生意,讲究的是个耐心。俗话说‘三年不开张、开张吃三年’,今天没有生意是正常的事情,没有什么人专门拿着旧东西去赶集的。”
我一听,确实是这么个理,心态也变得平和了许多。
有了第一天的教训,我和师叔吃饱喝足了才从旅店出发的。出乎意料的是,在昨天我们呆的地方,已经有生意找上门来了。
一个七十上下的老头两手笼在棉袄袖中,在厚厚的雪地中使劲跺着脚,黑着脸埋怨道:“哪有你们这样做生意的?都什么时候了才出来?”
师叔给那老人递过一支烟,赔着笑脸道:“让您老久等了,真不好意思。”
一支烟加上笑脸,拉近了双方的距离,老头没有再说什么,从怀中摸出一枚银元,递在师叔手中,问道:“袁大头您收不收?”
师叔摘了手套接在手中,用两个手指掐了,用嘴用力一吹,放在耳朵边一听,笑道:“是真的,您有多少,我都要的!”
那老头可能是有点兴奋,结结巴巴反问道:“多、多少钱一块?”
师叔伸出手在他面前晃动着,大声道:“五十块钱一块!”
老头点点头,显然对这个价格还算满意,再次伸手入怀,摸出一个瞧不清本来颜色的手绢。
颤抖着手打开这个手绢,露出了包在里面的六块银元。
老头用棉袄袖用力擦了擦冻的快要流到地上的鼻涕,眼巴巴地望着师叔。
师叔接在手中逐一检查了一番,收在了背包当中。然后数了七张五十大钞,塞在了老头手中。
那老头接钱在手,有点不相信人,数了又数之后,又一张张拿出来,对着太阳光照了又照。
就在他小心翼翼收在手绢中,正要装起来时候,突然从他背后伸出一只手... -->>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